尽管中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但仍面临挑战,秋冬季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国同时面临“碳达峰、碳中和”与“美丽中国建设”两大战略任务,协调推进降碳、减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报告进一步完善了协同治理监测指标体系,从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等五个方面设计了20项指标,分析中国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
在空气质量变化方面,2023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33.3%,但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多个区域PM2.5浓度相较于2022年出现小幅反弹。O3浓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部分区域O3浓度上升,而部分区域则有所下降。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一年,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新特征,中国华北、黄淮等地极端高温打破历史记录,沙尘以及热浪-臭氧等极端事件加剧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在治理体系与实践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推动减污降碳在组织管理、工程引导、能力建设等方面进一步融入社会经济体系。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基本成型。全国碳市场建设不断完善,如何优化跨行业层面的减污降碳成本,推动跨区域层面的协同治理,成为大气污染与碳排放协同管理实践中需要回答的新问题。
在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方面,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刚性增长,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双向”增长趋势延续。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26.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在2023年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产业结构转型方面,新动能产业水平稳健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交通结构转型方面,全国铁路与水路货物运输量分别同比增长1.0%和9.5%,绿色低碳运输体系加快构建。建筑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方面,建筑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直接排放占比进一步降低至21%,电力消费增长导致的间接排放增长至12.6亿吨CO2。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持续稳步发展,十万吨级及以上项目超过50个,逐步覆盖了电力、油气、化工、水泥、钢铁、玻璃等全行业领域。电力系统整合新能源能力进一步加强,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超过15亿千瓦,发电量近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大气污染治理继续发力,累计4.2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累计完成8.5万个挥发性有机物突出问题的有效整改,国六b标准开始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1%,城市降尘量明显下降。
来源:清华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