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以全国36个重点城市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国家统计局监测的35个一二线城市以及苏州、无锡、温州、三亚、北海等经济或旅游地产发达的城市。随着城镇居民租赁人口比例的上升,租赁已成为大城市重要的居住方式,国家政策也积极推动租购并举和租赁住房的发展。
报告的主要结论包括租房负担的下降,租赁市场的充足性,租赁住房品质和配套设施的改善,以及租赁住房对提高城市居民通勤效率的贡献。机构化运营租赁住房规模的快速增长和租售比超过五年期定存利率,显示出租赁住房市场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在市场健康性方面,报告提供了租金总价中位数、租金指数、租金收入比、租售比以及机构化运营租赁住房规模等关键指标的分析。数据显示,重点城市租金连续三年下降,租金收入比同比下降,而租售比同比提升,且已高于国有六大银行五年期定存利率。
供需匹配性方面,报告指出租赁市场整体表现为“客挑房”,客源成交周期远低于房源成交周期,小户型房源市场成交速度更快。租住宜居性方面,人均租赁住房建筑面积同比提高,租赁住房周边设施配套情况总体良好,且租赁住房发展助力提高城市居民通勤效率。
城中村租赁住房的发展现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深圳市城中村承载了大量人口,租客以年轻人为主,职业多为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服务业职员等。城中村租赁住房以农民房为主,月租金均值相对较低,租金收入比均值为27%。租客选择城中村的主要原因是通勤时间短和租金相对便宜。尽管如此,超过半数的租户对居住环境反馈为“不满意”或“一般”,对房租价格、水电费价格、停车空间等问题不满意的比例均超过20%。
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租赁住房、长租房的结合是提高城市租赁市场房源供给和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报告提供了深圳微棠元芬社区、水围村柠盟公寓、泊寓(南头古城店)等不同类型城中村改造案例,展示了政企合作、企业收租民房改造以及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等模式的成功经验。
来源:中规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