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由西交利物浦大学国际商学院与澳洲会计师公会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数字化技术在中国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对905位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的线上问卷调查以及对9位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的线下访谈,揭示了数字化审计在提升审计效率、质量以及应对大数据挑战方面的关键作用。
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推进,数字化审计已成为审计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提出的一系列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旨在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强化风险识别能力。83.2%的受访者所在公司已开始使用数字化审计技术,其中76.0%的公司已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数字化审计平台或软件。数字化审计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审计报告。
尽管数字化审计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但这些技术目前主要起到辅助作用,会计专业人士的专业判断和怀疑精神仍然至关重要。审计过程中,人工智能、社交网络分析、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在不同审计阶段的应用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人工智能技术最为广泛认可。数据密集型行业,尤其是金融行业,显示出最高的数字化技术使用率。
数字化审计的实施效果,指出数字化审计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错误和偏见,从而有效提高审计质量。从成本效益角度来看,虽然数字化审计可以降低审计成本,但开发数字化审计平台和维护成本需要大量投资,招聘具备IT技能的新员工以及员工IT培训也需要大量投入。因此,需要进行综合性的成本效益分析。
在风险方面,报告提到合规风险、技术风险、人为风险和管理风险是数字化审计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合规风险涉及数据安全和数据合规性,技术风险包括技术故障和系统漏洞,人为风险涉及技术人员可能被外部人员贿赂导致数据泄露等问题,管理风险则与审计人员对审计流程的全面了解有关。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包括员工培训、数据源监控、遵守当地数据保护政策、系统操作逻辑的持续检查和验证等。
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应综合考虑内部需求、客户需求和数字化基础设施,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来决定是否实施数字化审计技术;事务所应关注数字化审计面临的风险,并通过员工培训增强数据安全意识;事务所应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争取客户对数字化审计技术的支持;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应重视会计师数字化能力的统一培训;会计毕业生需要具备多样化的技能组合,以确保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来源:IB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