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提供了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全面分析,包括技术发展、市场概况、行业应用、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
- 行业背景: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协作机器人行业逐渐由生存转向发展阶段。厂商们通过上市、海外布局和价格竞争来应对市场变化。
- 产品和技术:协作机器人在负载、臂展、精度等方面趋同,面临硬件同质化和价格战。技术进步包括力控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智能化趋势,国产技术提升促进成本降低。
- 市场竞争:全球市场中,UR保持领导地位,国产厂商如遨博智能、艾利特机器人等全球份额提升。国内市场中,国产份额进一步巩固,但盈利厂商较少。
- 产业链分析:协作机器人生态逐渐扩大,包括上游零部件、中游本体、下游集成应用及周边配套产品。国产厂商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进展。
- 市场概况: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和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中国市场成为增长引擎。尽管面临3C行业需求低迷,但新兴行业如新能源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 技术发展:协作机器人技术发展聚焦于安全性、易用性、灵活性和共融性。关键技术包括一体化关节、轨迹规划、碰撞检测、力控技术和振动抑制。
- 行业投融资:资本市场对协作机器人的投资在2021年达到高峰,但2022年有所下滑。投资集中在头部企业,市场内卷化和盈利水平成为关注点。
- 应用分析:协作机器人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服务业,包括装配、搬运、焊接等领域。下游行业对自动化和柔性生产的需求不断增长。
- 未来展望:协作机器人的发展前景看好,技术进步如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应用将提升其智能性。力控技术和结构的模块化、仿生化也是发展趋势。
- 代表企业:报告详细介绍了多家协作机器人企业,包括中科新松、大族机器人、长广溪智造等,它们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来源:高工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