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3D NAND要追溯到2007年东芝的一次发布,而真正将3D NAND商业化应用的其实是三星在2013年的发布,从2013年起,3D NAND作为最具突破性的技术开始推向市场,如今200+已经成为了3D NAND层数堆叠的常态,没有200+的水平,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3D NAND,谈不上有什么竞争优势。
从2D到3D的变化,为闪存容量提升带来新变数,从2D平房到3D楼房的演进下,层的概念成为介质进化的新标准。也是从3D NAND开始,制程工艺的演进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从最初的32层开始,到64层大约经过了三四年的时间,2019年前后,96层NAND开始出现,2020年进入200+层时代,从128层开始,3D NAND告别了32整数倍的演进,开始出现162、176层的差别。
高层堆叠的NAND技术推动了容量发展和闪存普及的步伐,让闪存在更多场景得到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是3D NAND的出现拉开了闪存普及的大幕。3D NAND颗粒层数不断推高,GB/$成本势必会不断降低,缩短闪存SSD和磁盘的差价,但从市场的演进看,闪存SSD成本是在逐步降低,但是速度不如预期,究其原因,与三星、凯侠、美光等大厂对市场的把持有关,闪存颗粒并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受产能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大幅度降价未必符合厂商利益。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元素的崛起,有助于全球市场的发展。
3D NAND的堆叠技术方案有两大派系,一种是浮栅技术(Floating gate),另外一种是电荷撷取(Charge Trap)技术。如今Charge Trap技术已经成为市场的主流。
浮栅技术的上下单元之间是分离的,而电荷撷取技术上下层之间是连通的,两者都是几十层水平时,差异不大,当变为几百层之后,采用电荷撷取技术的NAND上下电荷之间会发生串扰,造成数据不可靠。而浮栅技术虽然工艺更复杂一些,但是在数据保留方面更可靠一些,浮栅技术在层数发展上更有前景。
来源:百易传媒




















关于我们
我们是一家专注于分享国内外各类行业研究报告/专题热点行业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年度报告等各类优质研究报告分享平台。所有报告来源于国内外数百家机构,包含传统行业、金融娱乐、互联网+、新兴行业、医疗大健康等专题研究.....目前已累积收集近80000+份行业报告,涉及众多大板块,多个细分领域。
内容涵盖但不限于(市面上有的基本都有):
1、互联网运营、新媒体、短视频、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等;
2、房地产、金融、券商、保险、私募等;
3、新技术(5G)、金融科技、区块链、人工智能类;
4、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运营管理、麦肯锡、德勤等;
5、快消品、餐饮、教育、医疗、化妆品、旅游酒店、出行类等;
免责声明:
本平台只做内容的收集及分享,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由圣香智库社群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