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4》通过分析百度地图慧眼识别的职住大数据和其他统计数据,全面总结了2023年上海大都市圈的通勤特征和规律。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跨城通勤往来日益频繁。以下是报告的主要内容摘要:
1. 人口与就业岗位:2023年上海大都市圈主要研究范围内常住人口7834.45万人,工作人口2451万人,就业岗位2452万个,总通勤人口2464万人。跨都市圈通勤人口19.1万人,其中流入9.5万人,流出9.6万人。
2. 通勤距离与模式:内部平均通勤距离8.4公里,总平均通勤距离9.1公里,与2022年基本持平。内部5公里通勤占比57.7%,总5公里通勤占比57.3%,相较2022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重达14.9%,略有下降。
3. 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常住人口2.38亿人,总通勤人口6437万人,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为核心形成“Z”字形廊道结构。各城市间通勤联系总量约101.4万人,主要集中在沪宁、沪杭、杭甬廊道上。
4. 数据校核:报告基于多种数据源进行校核,包括中国移动手机信令数据、居民出行调查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城市与区县通勤特征:上海市的总通勤人口最多,苏州市、宁波市次之。上海市和南通市的平均通勤距离超过10公里,而舟山市为9.3公里。除上海市外,其他城市的5公里通勤占比和轨道覆盖通勤人口比重均较高。
6. 多层次空间协同单元通勤特征:报告分析了协作示范区和跨界城镇圈的通勤特征,发现嘉昆太协作示范区的总通勤人口、内部通勤人口、跨界通勤人口数量都处于第一位。
7. 重点地区通勤特征:报告深入探讨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上海五个新城以及近沪地区的通勤特征。
8. 青年人口通勤特征:长三角范围内各城市通勤人口中的青年人口比例约为35.3%,杭州市最高,扬州市最低。跨城通勤人口中,青年人口比例约为31.6%,且青年人口的跨城通勤距离更长。
报告的数据采集时段为2023年9月至11月,所有研究数据均经过脱敏处理,不涉及个人隐私问题。报告为城市规划和交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来源:上海大都市圈规划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