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虻作为一种资源昆虫,能够有效处理餐厨垃圾并转化为富含蛋白与脂肪的幼体,对实现垃圾资源化和提供优质虫体蛋白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黑水虻产业的市场规模呈现增长趋势,知名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与北美,如荷兰的Protix、法国的InnovaFeed等。这些企业通过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立体工厂养殖模式,生产虫干、虫粉、虫油及虫粪有机肥等产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对黑水虻技术给予了高度认可,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在中国,黑水虻产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已构建出一条完整的生产价值链,涉及餐厨垃圾处理厂、育种企业、养殖设备生产企业、昆虫养殖企业以及饲料、肥料生产应用企业等。中国每年产生的大量餐厨垃圾和畜禽粪便为黑水虻养殖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基础,作为水产与畜禽养殖大国,中国对蛋白饲料的需求也为黑水虻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黑水虻产业的四种主要运行模式:社区公益型、环保产业共生模式、链式一体化运营模式和大棚地槽养殖模式。这些模式在减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成本、污染物减排潜力、科普教育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直接和间接效益。
尽管黑水虻产业在中国面临诸多机遇,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如规模化生产技术尚未突破、产品安全性标准与评价标准缺失、政府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不足等。为此,加快黑水虻规模化生产技术创新研发、推动产业规范化、建立代表产业的机构组织以及加强政府部门联动完善支持政策等建议。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国内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关注黑水虻产业科技创新,论文发表总数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政策环境也在不断改善,黑水虻作为昆虫蛋白粉已进入农业部饲料目录,但仍有部分产品尚未列入“饲料原料目录”中,行业标准正在建立中。
来源:万科公益基金会
